当前位置: 首 页 师资建设 教师风采 专职教师 正文

赵宾福

作者: 编辑: 时间:2017-10-26点击数:

基本情况
姓名: 赵宾福

性别:
职称: 教授
所在系别: 考古学系
是否博导:
最高学历: 研究生
最高学位: 博士
电话:

undefined





详细情况
所在学科专业: 考古学
所研究方向: 史前考古、东北考古、文物保护、考古传播
讲授课程: 考古学导论、田野考古学、考古学方法论、新石器时代考古泛论、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考古论文设计与写作
教育经历: 1981年09月—1985年07月 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本科生(获学士学位)
1985年07月—1988年06月 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2000年09月—2005年12月 吉林大学文学院考古学系 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8年06月—1990年09月 吉林大学考古学系 助 教
1990年09月—1994年09月 吉林大学考古学系 讲 师
1994年09月—1998年09月 吉林大学考古学系 副教授(破格)
1998年09月—现在 吉林大学考古学系 教 授(破格)
1997年02月—2001年05月 吉林大学考古学系 副主任
2001年05月—2003年10月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副主任
2008年12月—2017年05月 吉林大学文学院 副院长
2010年11月—现在 吉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主任
科研项目: (1)重要科研项目(负责人)
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东北汉以前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研究(2013-2016年,批准号13JJD780003)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朝中俄邻境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考古比较研(2012-2015年,批准号12BKG004)
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吉林省地下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与研究(2012-2013年,编号2012WT05)
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东北及其邻境地区的新石器文化研究(2008-2011年,批准号08JJD780115)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东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2006-2010年,编号NCET-06-0319)
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嫩江流域新石器至青铜时代文化序列研究(2002-2005年,批准号02JAZD780003)
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老关庙遗址发掘与奉节史前考古(1998-2001年,批准号98JD78000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老关庙遗址发掘与奉节史前考古(1998-2001年,批准号98EKG001)
(2)重要教学项目(负责人)
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田野考古学(2014-2019年)
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田野考古学课程建设(2004-2009年)
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考古学科加强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2001-2003年)
吉林大学首批“百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田野考古学课程建设(2002-2004年)
吉林大学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田野考古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2012-2013年)
吉林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考古学科加强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2001-2003年)
学术论文: 已发表学术研究论文150余篇,以下仅是较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
《红山文化与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相关问题》,《红山文化研究》第四辑,辽宁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
《张忠培先生的考古人生》,《中国文物报》2017年7月7日第3版。
《骆驼墩文化简析》,《东南文化》2017年第3期。
《从居址到墓地: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时代变迁与功能转变》,《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彩陶研究》,《考古与文物》2016年第1期。
《左家山下层文化新探》,《边疆考古研究》第19辑,科学出版社,2016年6月。
《吉林长岭腰井子遗址新石器时代陶器试析》,《东北史地》2016年第1期。
《从并立到互动:辽宁青铜时代的文化格局》,《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再论小河沿文化的分期与年代》,《边疆考古研究》第17辑,2015年6月。
《三江平原及黑龙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生业分析》,《亚洲考古》第3期,科学出版社,2015年6月。
《学术张忠培:考古人生八十年》,《中国文物报》2014年10月22日,第3版。
《小河西文化检析》,《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年第1期。
《中国图们江流域发现的三种新石器文化》,《庆祝张忠培先生八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14年7月。
《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辽河流域的陶鬲》,《中国陶鬲谱系研究》,故宫出版社,2014年7月。
《东北地区黑龙江流域的陶鬲》,《中国陶鬲谱系研究》,故宫出版社,2014年7月。
《浅谈新乐遗址的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纪念沈阳新乐遗址发现四十一周年暨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建馆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东北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
《考古专业本科生课程体系及田野考古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历史教学》2014年第24期。
《小河沿文化界说》,《北方文物》2013年第1期。
《梁思永•昂昂溪文化•齐齐哈尔》,《昂昂溪考古文集》科学出版社,2013年12月。
《饶河小南山墓葬出土玉器的年代和性质》,《边疆考古研究》第14辑,科学出版社2013年12月。
《以陶器为视角的红山文化发展阶段研究》,《考古学报》2012年第1期。
《“富河文化”与赵宝沟文化的地方类型》,《考古》2012年第11期。
《高台山文化再论》,《华夏考古》2012年第3期。
《东北新石器文化的时空框架及文化系统》,《庆祝宿白先生九十华诞文集》,科学出版社,2012年7月。
《关于辽西史前玉器的几个问题》,《辽河寻根 文明溯源》,文物出版社,2012年9月。
《牡丹江流域新石器文化序列与编年》,《华夏考古》2011年第1期。
《新乐下层文化的分期与年代》,《文物》2011年第3期。
《梁思永•昂昂溪文化•齐齐哈尔》,《中国文物报》2011年4月29日第7版。
《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的构建》,《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7期。
《太子河上游三种新石器文化的辨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第10期。
《朝阳小东山红山文化遗存的分期研究》,《东北史地》2011年第6期。
《于家村砣头积石墓地的分段与双砣子三期文化的分期》,《北方文物》2011年第4期。
《辽西地区汉以前文化发展序列及文化纵横关系探讨》,《边疆考古研究》第10辑科学出版社2011年。
《骆驼墩文化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东南文化》2011年第6期。
《双房文化青铜器的型式学与年代学研究》,《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1期。
《苏秉琦与中国考古学派》,《中国历史文物》2010年第1期。
《关于双砣子一、二期文化的三点新认识》,《东北史地》2010年第6期。
《中朝邻境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比较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9辑,科学出版社,2010年。
《试论重庆老关庙遗址土坑墓的年代和性质》,《江汉考古》2010年第4期。
《西团山文化分期研究》,《考古学报》2009年第4期。
《考古学的分期与石器时代的分野》,《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汉书二期文化研究》,《边疆考古研究》第8辑,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2月。
《东北旧石器文化与邻区旧石器文化的关系》,《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以陶器为视角的双房文化分期研究》,《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1期。
《论小拉哈文化》,《北方文物》,2008年第2期。
《关于赵宝沟文化的聚落形态问题》,《华夏考古》2008年第3期。
《图们江流域的青铜文化研究》,《考古》2008年第6期。
《白金宝文化的分期与年代》,《边疆考古研究》第7辑,科学出版社,2008年。
《奉节县刘家院坝遗址2002年发掘报告》,《江汉考古》2007年第3期。
《马城子文化新论》,《边疆考古研究》第6辑,科学出版社,2007年。
《嫩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生业方式研究》,《考古》2007年第11期。
《兴隆洼文化的类型、分期与聚落结构研究》,《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1期。
《东北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古文化与古环境》,《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2期。
《东北新石器文化格局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2期。
《辽西山地夏到战国时期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研究的再检讨》,《边疆考古研究》第5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
《从中坝和大溪看老关庙下层文化的分期与年代》,《考古》2006年第6期。
《重庆奉节县老关庙新石器时代遗址土坑墓的发掘》,《考古》2006年第8期。
《关于小河沿文化的几点认识》,《文物》2005年第7期。
《红山文化研究历程及相关问题再认识》,《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重庆奉节先秦时期考古的主要收获,《史学集刊》2004年第3期。
《考古学文化的“命名”与“易名》,《东南文化》2004年第4期。
《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区域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4期。
《东北新石器文化的分期与特点》,《求是学刊》2004年第4期。
《重庆峡江地区的四种新石器文化》,《文物》2004年第8期。
《考古发掘材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不容怀疑》,《考古与文物》2004年增刊。
《嫩江流域三种新石器文化的辨析》,《边疆考古研究》第2辑,科学出版社,2003年。
《松嫩平原早期青铜文化的发现与认识》,《中国边疆考古研究》第1辑,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四川奉节老关庙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江汉考古》1999年第3期。
《四川奉节老油坊遗址试掘报告》,《江汉考古》1999年第3期。
《奉节县原始文化初探》,《青果集•第2辑》,知识出版社,1999年。
《黑龙江肇源县小拉哈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8年第1期。
《奉节县老关庙遗址第三次发掘》,《四川考古报告集》1998年。
《老关庙下层文化初论》,《四川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
《辽宁彰武平安堡遗址》,《考古学报》1992年第4期。
《半坡文化研究》,《华夏考古》,1992年第2期。
《老官台文化再研究》,《江汉考古》,1992年第2期。
《农安左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9年第2期。
著作教材: 《吉林省地下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17年6月。
《东北考古学研究(一)》,科学出版社,2014年3月。
《中国东北先史文化研究》,韩国图书出版社,2011年5月。
《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考古卷》(合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
《中国东北旧石器文化》,韩国集文堂出版社,2006年2月。
《东北石器时代考古》,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中国东北新石器文化》,韩国集文堂出版社,1996年7月。
获奖情况: (1)科研成果获奖:
2016年:长春市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文集:东北考古学研究·一)
2015年:2014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奖(文集:东北考古学研究·一)
2014年:吉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论文:以陶器为视角的红山文化发展阶段研究)
2014年:长春市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论文:以陶器为视角的红山文化发展阶段研究)
2012年: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苏秉琦与中国考古学派)
2010年: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著作: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
2009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博士论文: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
2008年:吉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博士论文: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
2008年:吉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博士论文: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
1997年: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论文:关于高台山文化若干问题的探讨)
(2)教学成果获奖:
2014年: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2,科研引领 学科渗透:培养考古学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009年: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排名2,瞄准国际前沿、立足文理交叉:开创考古学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2009年:吉林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2,瞄准国际前沿、立足文理交叉:开创考古学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2005年: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排名1,考古及博物馆学科加强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005年:吉林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1,考古及博物馆学科加强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2005年:吉林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排名2,环境考古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1997年:吉林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1,田野考古学的实践教学)
1996年: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三等奖(领队,1995年奉节县老关庙遗址第三次发掘项目)
1995年: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领队,吉林大学奉节县老关庙遗址发掘项目)
1993年: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4,田野考古学的实践教学)
1993年:吉林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4,田野考古学的实践教学)
(3)获得荣誉称号:
(2016年)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
(2016年)吉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2016年)吉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2014年)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
(2013年)吉林大学“匡亚明学者特聘教授”
(2012年)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第二层次人选
(2012年)长春市优秀人才
(2011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9年)吉林省教学名师
(2008年)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2007年)吉林省高校青年教职工“三育人”成果奖获得者
(2006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2006年)吉林大学教学示范教师
(2005年)首届吉林大学十大杰出青年
(2004年)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课负责人
(1999年)首届吉林大学科研优秀新人奖获得者
(1998年)长春市“十杯赛”最佳个人
(1998年)吉林大学跨世纪优秀人才
社会兼职: (09)国务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016年起)
(08)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时代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5年起)
(07)吉林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2015年起)
(06)国家文物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方案审核专家(2014年起)
(05)吉林省考古学会副理事长(2014年起)
(04)吉林省文物局重大项目咨询专家(2014-2018年)
(03)中国考古学会理事(2013年起)
(02)抢救保护吉林省历史文化资源调研工作专家指导组成员(2011年起
治学格言: 博学,缜思,明道,乐教;无为而为,有为有位。


上一篇:王立新
下一篇:林沄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联系电话:0431-85167939

版权所有 2015 吉林大学 吉ICP备060029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