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考古学院2020级入党积极分子同学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服务人民、回馈社会——吉大考古青年献青春”为同一主题,分别深入全国多个省市县级的社区村镇、公共事业单位、社会福利机构,通过基层走访、田野调查、志愿服务等方式开展暑期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切身体会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巨变。
本期报道是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扎根社会做实践,考古青年献青春”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的第十三期——“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主要记录了2020级考古专业员子晴同学在暑期参加党史学习教育和参与郑州抗洪救灾的经历与感悟。
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不单要学习好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与社会实践,能让我们更好的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升自身的理论认知和思想道德修养,从而在思想与行动上进一步向党组织靠拢。
7月16日,员子晴同学来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参观刘少奇故居。1938年,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以后,调任中原局书记的刘少奇,在前往中原局途中来到河南省渑池县,借住在县城东关路南一所坐南向北的瓦房小院内。期间,他冒着严寒,秉烛疾书,起草了彪炳史册的政论名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刘少奇旧居纪念馆馆长李杰说:“展厅有党性修养、党性锻炼、党性展现。《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刘少奇一生比较著名的著作,激励了一代代共产党员干好革命事业。” 一件件珍贵的革命遗物、一幅幅生动的历史图片、一页页少奇同志生前批阅的文稿手册,使前来参观学习的员子晴同学从思想和心灵深处接受了教育,锤炼了党性。她下定决心要传承革命先辈坚定理想、对党忠诚的革命精神,强党性、守初心,不断提高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7月20日,她的家乡河南遭受了特大暴雨。灾情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成百上千的求助信息纷至沓来。待产的孕妇被困家中、缺乏自救能力的村镇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孤苦无助、面临停电危机的郑大一附院有无数病人被困其中……在救援的紧要关头,不同地区的志愿者在网上迅速行动,组建线上救助团队,接收并核实各地的求助救援信息,然后将求助信息扩散给在灾区的救援者,从而提高救援效率,给被困群众带去希望。因为暴雨,灾区的信号时断时续,救援工作紧张而繁忙,各种求助信息难以及时确认是否已得到解决。志愿者们便分出一个小组,核实救助情况。他们先将各种信息汇总一起,再由志愿者通过短信、电话的方式一一寻访,最后汇总出所有的救助信息。面对着满屏的求助信息,志愿者们深感责任重大。虽然有的信息只有寥寥数行文字,但其背后却是一群人对生命的渴望。因此,即使汇总了一天的信息已疲惫不堪,她与志愿者们仍不松懈,并不断加快信息的整理速度,为的是给灾区民众带来更多的希望。志愿者们最高兴的时刻,莫过于一个个求助信息最后标上“已解决”三个字。7月25日,防汛形势逐渐好转,顶端新闻也推出新系统上报信息,员子晴参与的线上工作圆满结束。
通过此次暑期志愿活动,她深刻认识到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生活、健康与安全方面的保障。在这场防汛战役中,我们悲伤着,感动着,激励着,深刻感悟到家国力量、民族大爱。大家众志成城,不同地区的人们将力量拧成一股绳,解放军、交警、路政、电力、各地志愿者迎险而上,用双手托起一个个生命的希望。在人性中,我们要选择善良,愿意对陌生人释放温暖;灾难面前,我们要选择无畏,勇于扛起青年人的责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信念”济沧海,青年学子要坚定信念,努力学习,积极实践,在提升自我、奉献社会中迎接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