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团委、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研究生会举办了“献礼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主题系列讲座。系列讲座第三讲于12月12日下午14:00在正新楼一楼报告厅举行,权乾坤老师做了题为“北方之北--中俄考古的百年历程”的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权乾坤老师介绍讲座主题
本场讲座由科研与研究生办公室于歌老师主持。正值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权乾坤老师带领我们回顾了中俄考古的缘起与发展,介绍了各个时期对中俄考古作出贡献的考古学者,将中俄考古的历程分为五个阶段,并向同学们分享了考古工作的心得体会。
首先,权乾坤老师介绍了中俄考古合作与交流诞生的时代背景,介绍了托尔马乔夫、波诺索夫、路卡徐金等俄侨考古学者,以及在苏联进行过考古活动的中国的裴文中先生。
1937-1949年,由于战争关系,中苏两国考古的交往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仅有一些零星翻译文献工作。苏联著名考古学家格拉西莫夫做了北京猿人面貌复原研究。
权乾坤老师介绍中东铁路修建所带来的改变
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开始学习苏联经验,其中包括学习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修改了各系的课程安排,并且结合中国的情况略作变通,考古专业也不例外。1952年,教育部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翻译苏联高等学校教材”,于是1956年苏联的《考古学通论》中译本得以出版。基础设施建设的兴起也从另一方面促进了当时考古工作的开展。在此期间半坡遗址发掘和研究工作就深受苏联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影响。苏联著名考古学家吉谢列夫的两次访华,作为标志性事件,更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考古的研究范式。
与会教师听取讲座
20世纪80年代,中苏关系逐渐正常化,两国考古恢复了交往。1983年苏联考古学家杰列维扬科访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后,两国考古学者的互访逐渐增多。例如,2004年吉林大学冯恩学教授带队对俄罗斯阿穆尔州特罗伊茨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
之后,权乾坤老师介绍了近几年吉林大学在米努辛斯克与西伯利亚腹地工作的情景。多年来,中俄考古合作已经有了新的开始,考古学院师生也曾走出国门,与俄罗斯师生进行联合发掘,中俄考古正立足双方优势进行着更加深入的合作。
接下来,权乾坤老师还向大家分享了书籍《在西伯利亚森林中》。权老师谈道:“很多人可能觉得俄罗斯西伯利亚是个寒冷贫瘠的地方,其实不然,这本书会让你领略到西伯利亚的魅力,在森林中富有禅意和文化生机。”
与会同学向权乾坤老师提问
在讲座的最后,学生们积极参加提问互动。“献礼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主题系列讲座的最后一讲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通过三场系列讲座,同学们对中国考古百年历程、中国陶瓷考古百年历程以及中俄考古百年历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三场讲座有三百余人次参与,达到了讲座的预期效果。在讲座结束后,期盼同学们能够继往开来,牢记自己在考古学科建设中的责任与使命,不忘初心,为建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