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天地
学生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天地 > 正文
考古学院2024级本科生入学教育系列报道(十五)|文理互鉴拓新路,产学共促绘蓝图——吉林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劳动教育实践
作者:学生工作办公室 时间:2024-10-16 点击数:

把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催化剂”和突破口,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这是党和国家赋予高等学校文科教育的重要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这为我们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加快推进新文科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适逢秋日,金风送爽,值此博纳天地,胸怀开张之际,为促进考古学院大一新生拓宽学科视野,促进文理、文工融合跨学科发展,考古学院于2024年10月15日举办了工程训练中心劳动教育实践活动。30名同学在辅导员马嘉男老师的带领下,共同前往吉林大学南岭校区,感悟工科实验的智能、精密与奇妙。

走进专业而现代化的工程训练中心大楼,同学们依次前往了金属加工中心、智能原材料仓库、激光制造中心、数控车实训室、3D打印中心等实验室参观学习。

在金属加工中心,同学们在实验室操作人员的演示下,兴致勃勃了解金属制品是如何制成的。在操作人员娴熟的程序操作下,庞大的机床有条不紊的更换刀具、变换模式,令同学们啧啧称奇。看着五轴加工而成的精密金属浮雕,同学们不由自主的产生了对传统工艺传承与现代机械制品关系的思考。

来到智能原材料仓库,无人智能化工厂令同学们倍感震撼。机械臂、机械车将轮轴分毫不差运送流转的背后,是物联网强大的数据支撑。

紧接着来到激光制造中心,先进的激光切割机、琳琅满目的激光制木质浮雕、绘画乃至文字,令同学们倍感惊讶。

同学们还前往数控车实验室,在那里他们见到了奇妙的鱼型水下机器人、炫酷的无人机与参加过全运会的机械狗,各零件与电路搭配的天衣无缝,共同组成强大的功能系统。

最后,同学们来到3D打印中心,研究人员向我们介绍了3D打印与考古结合的可能性。从雕塑到古建筑,从挂件配饰到人物模型,我们认识到3D打印的内容逼真性、题材丰富性、材料多样性,对考古发掘材料的仿制品制作前景萌生出无限想象。

本次实践活动为同学们打开了工科机械智能制造的一扇大门,使同学们切实的体会到工科的趣味与魅力,同时也触摸到仪器器物背后的严谨、科学与博大精深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交叉考古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方向,激发了创新融合的思路。通过本次研学参观活动,我们窥见了科技革命与文科的融合化发展方向,这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考古学建设,更对促进文科整体学术视野的拓展与思维范式的变化,推动文科研究内容与方法的融合创新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版权所有: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吉ICP备06002985号-1     吉公网安备 220173020000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