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日上午,吉林大学“银龄讲习计划”系列考古讲座第三讲《中外考古学史的内在发展脉络初探》在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正新楼一楼报告厅举行,由吉林大学“银龄讲习计划”专家杨建华教授主讲。吉林大学匡亚明杰出教授、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赵宾福教授、副院长任瑞波教授、部分青年骨干教师与百余名研究生、本科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本次讲座由考古学院副院长彭善国教授主持。讲座持续约一个半小时,系统梳理了中外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内在联系。
讲座伊始,杨建华教授开宗明义地指出,考古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过去的学科,其发展历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她特别强调,理解考古学史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事件罗列,而应该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发展逻辑。这一观点为整场讲座奠定了理论基础。
杨建华教授在本次讲座中,深入探讨了中外考古学史的发展脉络,通过对比中国与外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揭示了考古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讲座内容丰富,涵盖了考古学的起源、发展阶段、理论方法的演变以及重要考古发现等多个方面。

考古学的起源与发展
杨教授首先指出,考古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当时对古典文化的重新研究推动了欧洲古物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地质学的发展,为考古学的诞生奠定了科学的基础。考古学的萌芽期从文艺复兴持续到19世纪40年代,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资料积累和对远古人类与石器的确认。在美洲,与欧洲考古学的主要区别在于美洲缺乏历史文献,且研究者多为欧洲人。
考古学的形成与发展(1840-1919)
考古学的形成阶段主要发生在1840年至1867年之间。这一时期,丹麦考古学家汤姆森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说”,将远古时代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考古学从单纯的资料收集转向了系统的研究方法。同时,地质学的发展也为考古学提供了地层学的理论支持,使得考古学家能够通过地层关系确定遗物的年代。
考古学的成熟期(1919-1940)
考古学的成熟期从1919年持续到1940年代,这一时期的主要标志是考古学文化概念的提出。考古学家开始从遗存本身出发,摆脱历史年代的束缚,通过类型学和文化区系的研究,提出了具有时间、地域和器物组合具有这三要素的考古学文化的概念。这一时期的考古学不仅关注遗物的年代,还开始对考古学现象进行理论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成为重要的理论基础。
考古学的转变期(1940年代-1960年代)
二战后,考古学进入了一个转变期。自然科学手段的进步,如碳14测年法、空中摄影和水下考古等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考古学的发展。考古学家开始关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等重大问题,并将考古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领域。
发展新时期(1960年代-1980年代)
1960年代至1980年代,新考古学派在美国兴起,强调考古学应像人类学一样,关注遗存的技术、社会和艺术属性。新考古学派引入了系统论,重视文化和环境的联系,并试图通过考古学研究重建文化史和解释文化过程。然而,这一学派在欧洲并未得到广泛认同,许多欧洲考古学家对其持批判态度。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杨教授还详细介绍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中国考古学起源于传统金石学,宋代的金石学研究为考古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传统考古学开始向现代考古学转变,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包括罗振玉、王国维和郭沫若等。现代考古学的兴起与外国学者来华考古密切相关,如安特生对仰韶文化的发现。1926年,李济和袁复礼在山西夏县西阴村进行了中国学者的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此后,中国考古学在田野考古、考古报告和考古理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当代考古学的成就与展望
杨教授指出,当代考古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史前史的重建、历史时代的考古发现以及考古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中国考古学在20世纪70年代后进入繁荣期,考古专业恢复招生,考古机构普遍建立,考古成果丰硕。近年来,中国考古学在多学科合作、团队作战以及与国际考古学的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讲座总结
杨建华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外考古学史的发展脉络。通过对考古学起源、形成、成熟、转变的详细阐述,揭示了考古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内在发展规律,即田野发掘—地层学—类型学—考古学文化—各地区年代序列的建立这些文化史的研究上升到对古城和古国等文化过程的研究。欧洲考古学注重理论体系的完善,美洲考古学强调方法创新,中国考古学则在吸收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考古学的发展规律表明,学科的进步既需要扎实的田野工作基础,也需要理论方法的不断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考古学正朝着多学科交叉、理论方法多元化的方向前进,在探索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就马克思主义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中国考古理论现状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杨建华教授指出,年轻学者容易在总结考古学理论的研究中贬低中国考古学所做出的理论贡献,事实上我们是有自己的特色和深意的。
彭善国教授在总结中指出,这次讲座不仅梳理了考古学的发展历程,更揭示了学科演进的内在逻辑,对青年学者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本次讲座内容详实,框架清晰,既有宏观的理论梳理,又有具体的案例分析,为听众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图文:权乾坤
审阅:杨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