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刘爽
2018年10月10日—11月20日,吉林大学考古学院2016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28名同学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进行了为期40天的教学实习。本科生教学实习是吉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实习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文博专业本科教学的关键环节。本次文物及博物馆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要求学生熟悉陕西历史博物馆各部门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了解博物馆文物保管、展陈宣教、文物保护等工作情况,完成《博物馆教育学》《博物馆陈列展览策划》《文物保护学概论》等必修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馆藏文物一百七十余万件,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每天参观客流量巨大,对于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实习场馆。作为站在时代最前沿的国家级大馆,陕历博肩负着传承文明的使命,而事业的发展需要优秀人才来支撑,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是培养文博后备力量的阵地之一,多年来为我国考古文博领域输送了众多优秀尖兵。我们坚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始终把实践教学放在本科教育的第一位,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出象牙塔,参与实际工作,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学习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努力为新时代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新型接班人,践行教书育人守护人类精神家园的神圣使命。
10月11日,在陕历博举行了隆重的实习启动仪式,由王炜林副馆长主持,强跃馆长、带队老师刘爽、保管部梁彦民部长、学生代表分别讲话,博物馆各部门负责人列席,进行安全纪律教育,并按组分派任务。实习期间,在馆方科研处、人事处的协调下,根据馆方相关部门的要求和同学们的意愿,我们在馆里共安排了20名同学学习文物保护修复、检测分析技术,参与文物征集和信息资料整理录入工作;另外8名同学我们自购设备进行展厅环境监测、观众问卷调查,围绕课题设计实验和问卷,并对观众进行跟踪、访谈,共完成检测数据2127个,各类调查问卷近千份…期间,举办讲座14场,分别是:《我的学术经历漫谈》(吴小红)、《秦汉文明》特展及其策划与实施(孙志新)、《美国博物馆研究员及策展人员的工作与职责》(孙志新)、《庆州岭南圈收藏库》(林宪完)、《从枣园到桃园》(薛新明)、《博物馆的学术研究和科研管理》(谭前学)、《古代墓葬壁画的保护修复》(杨文宗)、《策展漫谈》(董理)、《思想史视野中的汉代美术》(贺西林)、《陕历博宣教工作的实践与探索》(步雁)、《文物、藏品与数字化》(梁彦民)、《博物馆信息化与数字资产管理》(邵小龙)、《大唐风华——唐墓壁画与丝路文明》(程旭)、《陕历博实习工作座谈》(王炜林)。
在此期间,我们参观了半坡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帝陵、汉阳陵、乾陵、乾陵博物馆、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还有博物馆文物保护实验室和核心部门——库房,完成工作报告五份:《陕历博保管部和壁画基地实习工作汇报》《陕历博基础陈列展厅环境监测报告》《陕历博票务调查报告》《陕历博信息资料部实习工作汇报》《"鱼见博物馆"微博活动工作汇报》。
实习期间,同学们可以近距离沉浸在博物馆里观摩学习,同时,馆方派出各部门(科研管理处、宣教部、陈列展览部、文物保管部、壁画基地、信息资料部)的主要负责人,用他们多年在第一线积累的工作经验和深厚学养对我们这些年轻的学子进行谆谆教导,其精彩和震撼令每一位学生印象深刻、终生难忘。实习之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地锻炼和成长,看到了博物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对将投身的事业充满希望,馆方也对实习的学生予以肯定,给出表现良好成绩优异的鉴定。
我们充分利用这次实习机会,既培养锻炼学生,也为馆方工作改进提高建言建策,根据环境监测结果、票务调查情况及数字博物馆建设方面为馆方提出诸多意见和建议,学生策划的“鱼见博物馆”微博活动据新浪微博文博和文博头条两个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阅读量八百多万,讨论七千余条,主题视频播放量十万,刷新了新媒体文物宣传领域的活跃度数据,陕历博在第八届“博博会”上被评为“2018年度全国文博十大影响力官微”,有效地提高了陕历博的声望和影响力。
这次实习,是一次强强联手优势互补的合作,这种馆校合作的方式有效地推动了博物馆事业发展,同时有助于高校对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实践证明,高校博物馆专业在博物馆建立实习基地的馆校合作方式是博物馆事业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的双赢助推器,假以时日,高校的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必将为中国博物馆事业培养一批批充满活力的生力军,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创新、繁荣和可持续发展。